5月13日,我校六年级278名学生走进北京科学中心,以“科学课程实践者”身份参与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探索活动。此次活动突破传统参观模式,依托科学中心专业资源,打造“场馆即课堂”的新形态,通过八大主题课程实现跨学科深度学习,同步培养科学、信息、劳动、美育等综合素养,更以全程6公里步行锤炼学生意志品质,全面践行五育融合育人理念。
课程化实践:从“看科学”到“做科学”
活动以“一课一特色”为亮点,各班级在科学中心专业教师指导下,开展与校内科学教材深度衔接的定制课程:
六1班“元素实验室”:结合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的学科核心概念,通过化学反应实验解密元素周期表,用实践验证课本知识;
六2班“应急先锋营”:对标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,模拟火灾逃生、地震避险场景,强化应急决策与团队协作能力;
六3班“自然色素研究”:融合生物与化学,户外探究植物色素稳定性,劳动实践中渗透数据分析思维;
六4班“古桥工程师”:围绕技术与工程领域,动手搭建万宁桥模型,在榫卯拼接中理解力学结构与文化遗产保护;
六5班“侦探思维课”:以逻辑推理为核心,通过模拟案件分析、证据链构建,提升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;
六6班“荒野导航者”:结合地球科学知识,实践指北针定向、自然标志物辨识,培养空间认知与生存技能;
六7班“3D创客工坊”:从建模到打印,信息技术与工程思维并重,作品设计融入美学表达;
六8班“机器人工程师”:组装智能小车,在硬件组装与指令调试中掌握基础编程逻辑,强化信息科技应用能力。
行走的课堂:6公里步途磨砺成长
活动当日师生全程徒步往返6公里。炎炎烈日下,学生们以班级为单位整齐列队,互相鼓励前行。行进途中,班主任实时关注学生状态,引导补充水分、调整步伐,卫生老师和学校保安全程陪同,为学生的安全保驾护航。尽管汗水浸透衣衫,但无人轻言放弃,孩子们用脚步丈量坚持的力量,用行动诠释“坚韧不拔”的雷锋精神。这场特殊的“体能课”,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,更在规范行路、有序休整中深化了纪律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。
教师团队:多维联动助力课程深化
此次活动的顺利实施凝聚了教师团队的多维协作:科学教师全程跟进课程实施,深度挖掘场馆特色教学案例,系统梳理实践资源,为校本化科学课程开发积累鲜活素材;信息教师扎根技术课堂,在3D建模、机器人编程等环节提供专业指导,同步提炼可迁移的教学范式;教学干部统筹协调活动流程,精准对接场馆资源,前瞻性规划馆校融合课程体系框架;正副班主任则化身“成长观察员”,在行进间动态记录学生纪律意识、协作精神的闪光点。多方力量的有机联动,既保障了活动高效运行,更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平台,为未来课程创新注入新动能。
END
撰稿:李玲璇、方 舟
供图:六年级各班班主任
编辑:谢宏森
初审:佟 珺
终审:李庆杰